陈清泰在2006中国担保论坛致开幕词

2006年11月01日 23:14
日期: 2006-11-01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10月26日出席2006中国担保论坛并致开幕词,充分肯定信用担保业和“中国担保论坛”在国家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全文如下: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2006中国担保论坛”现在开幕!
    此前,“中国担保论坛”国际研讨会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三次。2000年10月,由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主办、10家担保机构协办,以“市场、政策和风险防范”为主题,在这里举行了“中国担保论坛”的首届会议。当时国内担保机构仅有300余家。一年之后,也是在这里,以“信用、风险、创新、发展”为主题,举行了“中国担保论坛”的第二次会议,那时国内专业担保机构已经发展到800余家。2004年10月,同样是在这里,以“自律、管理、合作、发展”为主题,举行了第三次会议,这时注册担保机构已达3900家。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监管、自律、调整、发展”,希望业内人士、国内外专家就我国担保行业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阶段性问题和任务,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
    “中国担保论坛”作为中国担保业高层次、学术性和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伴随着中国担保业一起成长,力地促进了中国担保业的发展。业内外人士对论坛抱有浓厚兴趣,是因为它对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基本问题和主要任务的关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前瞻性,较好地反映了我国担保业由“自发”到“自觉”的理性发展轨迹。 
    信用担保业是金融体系乃至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增信功能的基础是市场交易主体自身的信用。作为市场交易主体的企业或个人信用,表现在两个层面:狭义地讲,是人们在信守合同、履行约定、偿还债务等交易过程中表现出的交易信用;从广义上讲,是作为社会成员的市场交易主体,在道义上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实质上,信用是交易主体对社会和交易对方的一种承诺,是企业与市场和社会相互关系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和诚信文化。
    中国企业与世界优秀企业相比,不仅在产业规模、市场占有方面存在差距,而且由经营理念、价值观、创新能力、品牌亲和力以及信用文化等构成的“软实力”方面的差距则更加明显。中国企业历来有重硬件,轻软件的传统,重能力扩张,忽视诚信文化建设。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之间的信用资源由政府控制,企业和银行实际并未成为信用主体,诚信文化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体制惯性一直影响到今天,使现在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显得十分艰难。随着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增强,信用体系薄弱的矛盾凸现。因失信和防范失信,大大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有人估计,为此,每年全国的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更为重要的是信用的缺失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率,特别是金融效率。
    目前,由于信用文化的某种断裂所造成的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瓶颈。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信用文化建设是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近几年来,中央把信用体系和信用文化建设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连续做出重大部署,经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任重道远。
    事实上,自1993年以来,信用担保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取得认同。担保业不仅在活跃经济、增加就业、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中放大了社会信用;而且在中国现代信用文化建设中,成了一支生力军。在传播诚信理念、促进信用交易、惩罚失信行为、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研究风险防范技术、促进担保立法司法等许多方面,担当了非常积极活跃的角色,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担保业发展的环境并不宽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社会征信体系刚刚起步,信用信息来源不规范,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政府对担保业的管理缺乏法律支持,由此带来对担保行业的监管缺位,亟需建立统一的、较为完善的行业管理制度;各种类型的担保机构自身的资信等级和经营能力参差不齐,缺乏科学的、客观的资信评价和业务规范标准;社会化的信用风险分散机制还有待建立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在制约信用担保业的健康发展。我相信,本次论坛的举办,将有助于克服这些制约因素,从而促进我国担保行业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预祝“2006中国担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8 15:24:50